(一)
画家,尤其是山水画家,一生中为了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不知走过多少路。翻越千山万壑,其间定会经历险象环生之情景,但就是在这些无畏的体验中,悟出心中的画意。回首几十年深入生活中那一幕幕的险情是非常有意义的,它给我艺术生命中注入新的血液,使艺术不断地出现新意。记得在七十年代,我初到黄山,来到天都峰的鲫鱼背下,见一松伸出身姿,十分矫健,朋友告诉我是探海松。我便站于陡峭的岩石边画起速写来,一不小心,脚滑了一下,好在朋友把我护住了,才未跌倒,顿时使我冷汗直冒。画完探海松,继续登上鲫鱼背。鲫鱼背仅1米宽,悬岩两边是见不到底的深渊。走过鲫鱼背,安徽朋友才告诉我,不久前有一对恋爱的青年在鲫鱼背上自拍合影,结果一起跌入深渊。听了这话,想起刚才的险情,真让人后怕。
最使我惊心动魄的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秋天。那是在西安办完贵州画展后,与同学黄天虎、彭福光等来到华山时所遇到的。由山口到山腰二十余里的山路上,我们一边欣赏陡立的石壁,尽染的层林和溪水潺潺的艳丽秋色,一边停下来画速写。不知不觉,天黑下来。夜色的来临,气温也随之猛降,是夜在山中住了下来。第二天一早起来,见小雪纷纷下着,远望西峰已被一层白雪覆盖。因彭福光同学身体欠佳,让他留下,我便和几个年轻人迎着风雪直登西峰而去。一路险象环生,千尺嶂的陡峭让人生畏,老君犁沟的悬岩使人提心吊胆,苍龙岭的危境更是让人落魂失魄。脚下感觉路滑了,为了安全,大家一只手拄着手杖,一只手扶着路旁的护石,一步步向上攀登,好不容易才登上一处歇息之地。待大家舒了一口气,又沿着旋在林中的小道行走,好不容易,到达了峻峭的西峰。站立岩石往下一看,云雾翻腾,在寒风吹动下千变万化,时而升起,时而横飞。看不见底的深渊,使你仿佛进入莫测的境地。再往远观,起伏的群山连绵,峭壁的山峰在雾里时隐时现,真有“列御在风中立也”的感觉,一派江山多娇的瑰丽景色,使人精神分外振奋。正当我沉浸在梦一般的思绪之中时,自然传来同伴的喊声:“杨老师,要赶在路冻之前下山喽。”我才依依不舍地跟随大家返回。来到苍龙岭的顶端,往下一看,山岭似一弓背悬在深谷之中。此时我给大家开起玩笑来,我们得学孙悟空轻快而敏捷地跑下去,或似杂技演员踩钢丝那样一步一步地保持平衡力走下去。大家一阵开心之后,一个紧拉一个,手杖拄稳一步,再下一步,终于到达了岭下。舒了一口气,回头一望,云遮雾绕,苍龙岭似一条灰白的苍龙在飞舞,直上苍穹。为了争取时间,尽快下到住地,无心留恋美好的景色。不久便到了老君犁沟的险路,此时的路已经很滑了。就在我往下走时,一不小心溜倒了,凭着我多年下山的经验,一屁股坐了下去,便很快被石头挡住了。倘若顺势滚倒,不堪设想,不是粉身碎骨,也难逃伤残一生。传说这条道是老子修的,故名老君犁沟。在老君当年开辟的这条险路上,虽遇些险,却让我似乎悟出了些道理,真是不虚此行。
这是我第二次上华山,我喜欢华山的险。如果说行漫长的路能磨炼人的耐力和意志的话,那么在险要的道上则更能培育人的机智和勇敢。华山自古一条路,其险奇堪称五岳之首,可险路仅有数里,若与漫长的艺术之路相比,后者则更需集体力、毅力、意志、技术及学养于一身,才能不断地超越和突破。所以,画家要培育能突破一关又一关的艺术本领。
(二)
九十年代初,到黔西南州文联进行调研。事毕,为体验马岭河峡谷的激流飞瀑,我们驾上漂流之筏。筏子很快进入一个长滩,如剑般的冲向浪里。水波不断地拍打着筏子,飞溅在我们的身上。人人成了落汤鸡,却感到特别刺激。舵手告诉我们,到达目的地还要越过三道极大的陡滩,水浪一个比一个更大。正说着,一个涌来的浪将我们的筏子抛了几米远。筏子时而冲上浪尖,时而坠入浪底,人的叫声伴着浪声,大家极受刺激而又非常紧张,还不知后面会遇到什么险情呢!很快便被冲到第二个陡滩,大家的双手都紧紧抓着绳子,眼珠直视即将迎来的浪尖,顿时筏子似滑雪一般,急快飞跃险滩,被颠出几米远,让人惊恐万状。为了安全过最后也是最陡而又急转弯的险滩,作为领头的我如部队首长般地发出号令,要大家沉着应对,到时听指挥。筏子进入河谷地带,水势更急,眼看即将迎来第三个陡滩,大家互相鼓励着。筏子冲上浪头,一股大波向筏子袭来,顿时只听见筏子撞到一个礁石上,被浪冲着回旋转向右面的水浪中。我估计筏子很可能被激浪冲上近在咫尺的大石壁上,说时迟那时快,便一声大吼,急往后跳水。大家响应几乎是一齐堕入激流之中,被翻转的筏子死死的盖在水里。我挣扎着往前用力将筏子推开,好容易才浮出水面,本能地环顾四周,不见一位同志,心急如焚。当我拉着绳子往身后一瞧,一同志已露出头在水中挣扎。我伸出手把他拉了过来,只见他大声惊叫着将呛进腹中的水吐出。我的心慢慢平静,松了一口气对大家说:“我们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啊!”从水中上岸后,脱下衣服,晒在沙滩上,我开始思索着这次险恶的漂流,不是九死一生,而是九没死而得一生了。对于这次在惊涛骇浪中的人生体验,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悟浪,对我以后表现激流飞瀑裨益匪浅。我创作的《惊涛》、《白浪滔滔》《白浪奇观》、《惊涛生风雷》、《白水滔滔出峡来》、《银浪击石》、《银波拓石》等一大批表现激流飞瀑的作品,正是出自这次惊险的体验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